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于200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前身为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动物生产硕士学位学科点,1999年学科调整后更名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是辽宁省在此领域唯一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师资力量雄厚,在畜牧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近年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在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方面逐步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研究特色,为“沈阳市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的依托学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科设于生物技术学院,包括农业部柞蚕研究室、国际野蚕培训中心、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特种经济动物科学、动物学两个学科,其中特种经济动物科学作为我国唯一以柞蚕为主的研究茧丝绸的二级学科,属极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2.现有的基础和水平
畜牧学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硕士生导师21人,年招收硕士生约30人。教师中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
畜牧学学科目前设有动物功能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动物生产与产品品质调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生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以及特种经济动物科学(昆虫资源创新利用)5个研究方向。动物功能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和动物生产与产品品质调控2个研究方向设立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在动物产品品质营养调控分子机理、饲料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高效畜禽饲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十二五”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1)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畜牧学学科共承担各层次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名、农业部产业体系试验站1个。科研成果中已经通过省级鉴定的2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专利8项。学科成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0部、著作6部。
(2)学科条件明显改善
畜牧学学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日趋完善,人才培养条件逐步改善。目前实验室面积共2000余平方米,建有猪和家禽代谢实验室、标准化的动物实验室、饲料分析实验室、养猪研究所、科研种猪场、科研兔场、科研种鸡场和科研蚕场,具备饲料有机养分分析、矿物质元素分析、肉品品质分析、动物胚胎移植、胚胎冷冻保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体细胞克隆显微操作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现代分析设备。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学科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域和区域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国内知名院校的同类学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总体实力有待提高。2012年畜牧学学科评估中参评高校共计26所,包括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17所高校及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我校仅排在第24位。学科仅有48名专业技术人员,5个研究方向,总体实力较弱。
2.由于地域经济的影响,学科难以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限制了现有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潜力,并导致了部分人才流失,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较少,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3.学科经费不足。教学和科研条件与发达地区的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费不足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精尖仪器设备数量少,实验室部分基础设备亟待更新。
4.高层次科研课题数量较少。缺乏国家级高水平课题,限制了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近年发表学术论文层次不高,数量较少,各类成果等级偏低、数量较少。
以上问题严重限制了畜牧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辽宁省内畜牧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有必要加强畜牧学学科的建设,为我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带动全省畜牧行业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部署,认真总结畜牧学学科“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国内外相关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学校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学科的发展思路。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流的学术创新队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全面提升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交流,将学科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具备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畜牧人才的一流学科。
(二)总体目标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提升学科创新平台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学科服务社会能力等途径,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整体水平,加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科建设,“十三五”建设期满,畜牧学学科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集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与开发为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
(三)具体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学科队伍,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培养、引进青年学术骨干教师10-15名;建设一支70人上下的高水平学科队伍,其中教授10-15人。
2.加强条件建设。加强“辽宁省瘦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沈阳市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 ”的建设;建成和完善动物代谢实验室、分子营养实验室、动物分子遗传和育种实验室;设备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争取申报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3.加强科学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30-4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SCI论文40篇以上。
4.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研究生100名左右,获省级研究生优秀论文3-5篇。
畜牧学学科 “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详见附表。
三、建设内容
1.学术方向凝练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凝练好畜牧学一级学科的5个学术方向,明确具体的研究任务,提升基础性研究水平,增强服务产业经济能力。
2.学科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重点培养等措施,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作风严谨、年富力强、富有生机、团结向上、能掌握国际科学前沿的学术群体。建成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1-3个。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引进青年学术骨干教师10-15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投入,加强教学科研锻炼,使其尽快成为青年学术骨干。
3.学科条件建设
继续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改善实验设施、设备条件,为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有利平台。新建高标准、多功能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实验室和安全畜禽产品生产评价体系实验室,同时使原有饲料微量养分分析、畜禽产品品质评价的测试分析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成为辽宁省安全畜禽产品生产评价重点实验室。继续完善对现有的辽宁省高校养猪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瘦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现代养殖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2公顷、室内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对现有的科研种猪场和单胃畜禽饲养试验基地进行扩建,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的基地。
4.人才培养(含本科生)
建立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资源体系,进一步规范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计划,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善课程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效率。 “十三五”期间,每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数量稳定在20-30人,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积极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5篇、获批研究生创新计划1-2项。“十三五”收官之年争取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5.科学研究
立足辽宁畜牧业养殖现状,兼顾东北行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限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提升畜牧学学科总体科研水平,为辽宁畜牧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立项课题30项以上,有2-3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出版著作、教材8部以上。学科成员发表SCI论文40篇以上。研究成果转让或被采用3-6项,创造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学术交流
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派往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人员4-6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和交流10人次。鼓励教师以做学术报告的方式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团体的活动,争取承办1-2次全国性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7.社会服务
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共建活动,发挥学科优势,为我省畜牧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解决我省畜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加强畜牧学学科队伍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科学决策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适应新时期挑战的理论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抓好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2.制度保障
主要包括:①坚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遴选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学术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②实行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的责任制,学科平台实验室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研究方向实验室由学术带头人负责。③实行科技奖励制度,对申报中标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重要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等进行奖励,鼓励承担科研任务和多出成果。④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学校规定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实施学科学术方向和学科成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3.资金保障
对内加强资金管理,对外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为学科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合理使用分配资金,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完善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与企业开展良好而广泛的合作和联系,争取企业投资建立横向合作项目以及共建实验室,为保障“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4.其他保障措施
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为畜牧学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坚持以学科发展需要为原则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学术队伍中,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学术创新团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