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
【2019】(第六十四期)总第172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九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启迪梦想 规划人生
——水产养殖专业《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的现场教学
督导员 马传普
“同学们,下午好!”
“好!很好!非常好!越来越好!”
水产养殖专业《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的现场教学环节就这样开始了。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一间教室里,水产养殖专业负责人李晓东教授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为今年刚入学的24名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讲授《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李教授也是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样的开场模式,明显带有浓厚的企业文化的味道。
10月12-13日,我与2019级水产养殖专业同学一起赴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参加《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的现场教学环节,本环节共分三个部分:实地参观,学生反馈,教师讲授。
一、实地参观
李晓东教授带领学生首先参观了红海滩湿地科学馆,湿地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并为众多的水生生物提供着丰富的饵料资源,是水产养殖的“试验场”和“丰产田”,让学生对湿地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构建水产养殖专业整体架构建立了基础。
接下来,对企业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华绒螯蟹”的培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参观介绍,这也是沈阳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研究品种之一。通过视频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同时将中国第一个河蟹新品种“光合1号”的选育过程以及在选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情景再现:包括害虫的防控、疾病的防控。每一项突破都倾注了光合水产人多年的心血,也是水产养殖专业为河蟹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蟹生长过程中需要丰富的饵料,轮虫是蟹苗的优质饵料,而培育轮虫需要小球藻。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在水产养殖专业领域的相关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逐个突破,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的小球藻,而小球藻正是轮虫的饵料,轮虫和小球藻又是蟹苗的优质饵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小球藻正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河蟹中。这也正是公司名称的由来——“光合作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李晓东教授是稻田养蟹的首创者。在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成果时,他结合近年来国家政策,介绍水产养殖发展的趋势以及前途,让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参观了企业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包括桂建芳院士工作站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室,当时有很多研究生正在做试验。让这些新生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直观的认知。
最后展示了公司创业创新历程,展示了公司如何运作,如何与员工交流。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学习,令学生眼界大开,对水产行业、水产企业、水产养殖专业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生反馈
参观结束后,在企业教室学生分别作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发展方向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等等。很多同学谈到了参观后的感想和体会,谈到了对水产养殖专业良好的初步印象。整个过程是师生的交流互动,意在缩短双方的距离,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师讲授
李晓东教授以“产生态精品,建蓝色粮仓”为主题进行授课。
授课内容主要是:概括介绍了世界与中国水产业及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剖析了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养殖模式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探讨了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包括精耕陆上、海洋牧场、拓展深海海洋设施养殖、科技创新驱动水产种业健康发展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这些社会需求正是水产养殖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用武之地。
在参观过程中,在课堂讲授中,李教授多次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授课最后,李教授强调了水产养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要生产水产品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并获得经济效益,又承担着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光荣使命。
留给学生的课程后作业是:一是参观后的感受;二是每位学生写出自己人生的50个梦想。
水产养殖专业《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已经开设几年,从实际效果看,这门课程是成功的。学生普遍热爱这个专业,尽管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但提出转专业的不多,2018年没有转出专业的。学生提前树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要考研深造的提早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了规划并做好准备;要工作的也提前为自己储备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王铁良副校长、辛彦军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领导,全体督导员。